發布時間:2024-08-22
新聞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黨群工作部
瀏覽量:1579
編者按:啟航萬里征途,肩負千鈞重任,西安地勘院有限公司2024年上半年,是披荊斬棘、銳意進取的半年。在公司“一核兩翼三驅聯動多點支撐”戰略指引下,各部門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勇立潮頭的使命感,奮力前行,確保各項任務堅實推進。今日,我們聚焦煤勘所與榆林支隊在公司2024年上半年工作會議上的交流發言,共鑒成果,同繪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聚焦主責主業 強化擔當作為
緊盯市場導向為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2024年以來,榆林支隊緊緊圍繞公司年初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個堅持”和“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工作總基調,以公司“一核兩翼三驅聯動多點支撐”發展格局為指引,秉承“為政府分憂、為社會服務、為企業增效”的服務宗旨,認真履行國企擔當和社會責任,開展榆林市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服務體系工作。截至6月底,累計簽訂各類生產經營合同39份,合同總金額約785.09萬元,是上年同期的2.28倍。累計完成收入439.22萬元,是上年同期的2.55倍。
一、履行社會職責,彰顯國企擔當
一是“平戰結合”取得新成績。榆林支隊在保持開展榆林市局、榆陽區、神木市、府谷縣、靖邊縣、定邊縣、子洲縣、米脂縣,一個市級和7個區縣的“平戰結合”技術支撐的前提下,今年主動聯系吳堡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重新簽訂“平戰結合”技術支撐協議。截至6月底,共簽訂“平戰結合”協議9個,合同金額112.679萬,較上年增長約10萬左右。完成地質災害“三查”工作1060次,監測預警101次,宣傳培訓900次,應急演練908次,應急調查102次,應急排查595次,應急巡查505次,應急處置33次,其他支撐工作4209次。提交應急調查報告1份,進行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成果野外核查28次,完成地質災害隱患認定報告5份。年初,支隊薛杰、鄭娟兩名同志被榆林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與災害防治協會關于生態修復與地質災害防治評為先進個人;4月,支隊主持開展的延安市2023年度預警監測項目監理項目受到延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環境監測站表揚。
二是突發應急取得新成效。截至6月底,榆林支隊共參與派駐區縣完成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102次,應急處置33次。其中:子洲縣何家集鎮陽坪村“6.5”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坍塌事故調查工作,榆林支隊聯合榆林市應急局、榆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環科、榆林市地質災害防治中心,子洲縣人民政府、子洲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子洲縣應急局等開展調查。在現場調查的基礎上,最終論證結果為一起因自然因素誘發的壩體坍塌事故,屬較大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為政府部門責任認定提供了技術依據。
二、融入地方發展,促進生產經營有效提升
榆林支隊作為榆林市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單位,在履行社會職責的同時,積極融入榆林市地災防治體系建設及地方經濟發展,在為企業增效上下功夫。
一是以“平戰結合”為抓手,不斷拓展業務領域,獲得支撐項目18個,已簽訂合同11份,合同金額285.32萬元,占榆林支隊半年經營成果的36%。二是積極響應省廳和集團公司關于地質災害防治“風險區+隱患點”雙控工作的要求,榆林支隊派出多個技術小組及專業設備,歷時兩個多月,完成榆林市7個派駐區縣的雙控野外調查工作,共調查風險圖斑6446處,核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013處,協助榆林市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完成1069個圖斑的管控工作,累計保護受威脅群眾3810戶、11556人、42242間房屋、財產107277萬元的安全。三是發揮專業優勢,參與并承攬子洲縣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國債項目,合同額36萬元。項目開展初期,憑借多年對子洲縣地質災害點的掌握情況,通過室內初選,實地核查,方案比對等工作,最終成功申報該項目,累計申請專項治理經費562.44萬元,一方面拉動地方經濟建設,同時拓寬支隊業務范圍,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受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完成后可有效保護受威脅群眾36戶、130人、69間房屋、財產1475萬元的安全。
三、緊盯市場導向,積極開拓業務領域
2024年在逐漸穩固榆林市場的前提下,榆林支隊按照“立足榆林、向外輻射”的工作思路,充分調動和發揮關中和陜南的資源優勢,緊盯市場導向,拓寬發展思路,創新工作方法,相繼承攬土地復墾、國土調查、工程勘察、地災評估、重要礦產資源壓覆評估、監理項目、平戰結合、地災勘查設計、測繪項目等40余個,項目類型多元化局面加快形成。同時,榆林支隊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展延安井場測量工作;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擬開展新疆哈密金屬礦山隱蔽致災普查工作。
“道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或成”,下半年榆林支隊將持續拓寬發展思路,加強合作模式,緊盯市場導向,按照公司戰略部署,在確保榆林基本盤穩固的前提下,堅持“走出去”,聚焦主責主業,強化擔當作為,為部門的穩健發展開創新局面,為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新力量。